北京大学|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书记、院长信箱

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首页 > 正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认知实习 走进山东烟台与万华化学,链接课堂与产业一线

发布者:  时间:2025-08-27 13:55:21  浏览:


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前沿工程科技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暑期开设“认知实习”课程,探索课程学习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该课程突破传统“课堂讲授”局限,以“课程讲授+企业参观+企业实践”为核心,凸显三大特色:一是“真实化”,引导学生对接产业一线实际需求,深入理解先进材料的产业化路径;二是“灵活化”,通过师生与企业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多元化”,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深化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解,实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目前,该课程已于2024年和2025年成功开设两期。

在2024年首期开课中,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24名同学在高鑫、曹安源、吕爽三位老师带领下赴山东烟台,走进万华化学集团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课程讲授+企业参观+交流研讨”的形式,学生们直观感受了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全过程,并普遍反馈“收获大、很走心”。

第一期认知实习课程结课合影

依托首期课程的良好基础与反馈,2025年暑期课程进一步升级,引入小班化教学模式。9名北京大学本科生再度走进烟台,深入万华化学一线生产与研发场景,并参与“2025纳米材料与器件创新发展大会暨八角湾创新大会”,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课堂知识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接。

烟台你好 课程启动

7月27日,同学们顺利抵达烟台。助教团队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并有序发放,协助同学们顺利入住。当晚,线上课程动员会如期举行,授课教师介绍了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学生们也通过自我介绍与互动破冰,迅速拉近了彼此距离,为后续实习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走进万华化学:在产业一线理解“材料”

7月28日,课程首日走进万华化学集团。同学们先后参观了万华工业园展厅、电池产业园、科研走廊及“万华大学”。在电池产业园,大家系统学习了电池组装流程与关键环节;在科研走廊,驻足于成果转化墙前,近距离感受3D打印材料、聚氨酯材料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路径,深刻理解科研成果如何在产业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走进电池产业园,同学们零距离学习前沿仪器与产业应用

同学们参观科研走廊

同学们在万华大学前合影留念

“认知实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走出校园、触摸真实生产与前沿研究,更在于培养观察、思考与合作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师寄语

下午,课程安排了丰富的交流与参观环节。万华化学员工白朔为同学们系统介绍了集团的发展历程与核心业务布局,帮助大家理解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创新与成长。随后,校友王磊、曾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职场经验与成长心得,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在参观北大-万华联合实验室环节,林立老师团队重点介绍了石墨烯水氧阻隔膜的研发进展,并以此为例展示了校企合作在“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过程中的高效协同,生动诠释科研与产业的紧密衔接。

万华化学代表白朔介绍集团发展历程

校友交流环节

参观北大-万华联合实验室


走进八角湾大会:面向未来的交叉视野

7月29日,同学们参加了“2025纳米材料与器件创新发展大会暨八角湾创新大会”,聆听了新能源材料、智能化工等领域的前沿学术报告,拓展了跨学科视野。下午,学生们分组展开讨论并汇报心得,结合参访经历提出创新性想法。

校友李越带来“AI4S”主题报告,深入解读人工智能在碳纳米管水平阵列制备中的应用。随后,高鑫老师对课程报告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同学们的求知精神,强调实践对能力培养的重要。

2025八角湾创新大会课程人员合影

同学们进行课程汇报

李越学长经验分享

高鑫老师总结课程汇报

城市走读:在烟台读懂产业与城市

7月30日,同学们参观了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通过数字沙盘、3D影院等互动方式,全方位了解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布局及未来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了对“产业与城市共生”理念的理解与认知。

馆内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烟台开发区的历史

3D影院为大家展示开发区历史变迁

同学们在烟台开发区城市展示中心合影留念

烟台再见 下一站再见

7月31日,认知实习圆满收官。返程的清晨,阳光为烟台的海岸线镀上金边。同学们拖着装满纪念与收获的行李箱,步伐轻快,却满怀不舍,带着满满的感悟与回忆,告别这段难忘的学习旅程。

学生反馈

黄鑫焱(2023级本科生 工学院):

“课程内容充实、组织有序,课程带领我们参访了万华化学公司并参加了纳米材料相关的学术大会,既有行业一线的直观体验,又有学术思维的深度碰撞,为材料专业学习提供了宝贵视角。期待未来增加更多企业实践机会!”

王一诺(2023级本科生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这次实习最让我震撼的,是在万华电池产业园亲眼看到智能生产线的运作——从电极材料处理到电池封装的全流程自动化,比课本上的示意图更鲜活,也更有冲击力。原来我们课堂上学的材料性能参数,最终会通过这样的产业实践,变成能赋能新能源领域的产品。”

毛思锐(2024级本科生 工学院):

“在本次认知实习课程中,我们参观了万华化学的工业园区和实验室,参加了八角湾大会,还参观了开发区城市规划馆。这次参访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意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难点所在,促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仅关注从0到1的突破,也要关注从1到无穷的产业化过程,使我受益匪浅。”

戴嘉震(2024级本科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从日常生活到尖端科技,万华化学完整而丰富的产品线让我深刻感受到材料无处不在的力量。作为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我也期待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能够深入了解、研究和开发这些面向未来的先进材料,并最终将它们应用于创新的技术实践中。”

赵子琨(2024级本科生 医学部):

“这次实习有幸参加了学校与万华化学联合举办的纳米材料创新发展大会,我深感震撼。大会汇聚了学界泰斗与产业先锋,前沿的报告让我窥见纳米世界精妙绝伦的无限可能,万华化学的展示让我看到顶尖企业的创新实力与担当,从中学到的知识或许会慢慢被忘掉,但身边产品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巨大魅力,可能会帮我在日后的学习中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次实习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希望有朝一日能为这一充满希望的领域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课程结语

认知实习虽已接近尾声,但课堂与实践交织的收获、真实场景中沉淀的思考,已成为同学们深化专业认知、锤炼实践能力的宝贵财富。从企业探秘到协同实践,课程以“真实化”“灵活化”“多元化”为钥匙,开启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大门,也为大家指明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成长方向。

愿这段实践经历成为前行的基石,未来,同学们能够带着这份积累,在材料科技领域持续探索,书写更多与时代同行的成长篇章。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认知实习

课号:23200031

开课院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负责人:高鑫

教学团队:高鑫 曹安源 吕爽 刘旭辰

实践方式:分散性实践

学分:1学分

总学时:34学时

招生对象:全校本科生

考核方式:(1)实习报告/演讲;(2)交流与互动

授课教师

高鑫,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研究方向为碳基纳米材料的控制制备与高比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器件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