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书记、院长信箱

后继有材

首页 > 后继有材 > 正文

后继有材|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6名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

发布者:  时间:2022-08-05 15:02:04  浏览:

博士后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学院高度重视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依托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学院“彤程博士后”项目等,吸引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优秀青年学者,探索前沿科学问题,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中博基字〔2020〕7号),经专家评审和评审结果公示,确定对3880人给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其中北京大学(不含医学部)获资助69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资助6人。


【郭宏宇】

合作导师:郭少军

项目名称:金纳米线/铱基合金亚纳米片分等级结构的构筑与电解水制氢催化研究

郭宏宇,男,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20年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T Austin) 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21年于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少军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Nano, ACS Catalysi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博士期间主要围绕微波合成技术,制备常态下热力学非混溶Ag-Ir, Cu-Ir, Rh-Ir等新型合金纳米颗粒,并研究其在气相不饱和醛氢化以及液相亚硝酸盐还原等异相催化中的性能。通过调控优化合金材料的组成和表面结构,优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博士后期间将重点围绕亚纳米尺度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进行研究,并开发其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装置中的催化性能。通过调节合金催化剂的尺度、结构和元素成分,利用配体效应、应变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实现材料对全解水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优化,并解释催化机理,为高效电催化剂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技术支持。


【黄剑坤】

合作导师:张锦

项目名称:基于碳纳米管管间界面焊接增强湿纺纤维力学性能的研究

黄剑坤,男,中国党员,1992年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从阎子峰教授,并于202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进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张锦院士。

高性能纤维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所迫切需要的重要战略物资,亦是支撑国民经济和引导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后碳纤维时代”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具有的低密度、高强度以及高导电等优异性能,为实现碳管纤维面向未来工程化的应用提供了便利。然而,针对湿纺宏观碳管纤维是由微观碳纳米管自下而上构筑而成的事实,纤维力学强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碳纳米管长度,并且这一关键问题无法直接在碳纳米管原料源头处解决。基于上述问题,拟开展碳管纤维拉伸强度的末端焊接增强技术的研究工作,实现对纤维内聚集态结构的可控宏观组装,为利用界面和缺陷工程设计构筑高性能碳管纤维提供理论依据。


【李蒙刚】

合作导师:郭少军

项目名称:单分散L10-PtZn 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有序化相变机制与燃料电池膜电极构筑

李蒙刚,男,中共党员,1993年生于内蒙古兴安盟,201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17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化学工程学科专业硕士学位,2022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郭少军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2022年3月加入郭少军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共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2)、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H因子为21。入选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维铂(钯)基贵金属纳米晶的结构调控及电催化性能,针对铂族贵金属纳米材料电催化活性低、耐久性差、易中毒等难题,通过一系列结构调控的设计理念,发展系列低维高性能铂(钯)基贵金属纳米晶催化材料,为燃料电池及电解水等技术提供先进的催化材料。博士后期间将进一步围绕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材料开展工作,发展原子结构明确的低铂载量电催化材料,建立铂基纳米晶结构-性能关系,并构筑高功率密度、长寿命和低成本的燃料电池膜电极。


【吕帆】

合作导师:郭少军

项目名称:多尺度结构有序低铱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电解水制氢膜电极性能调控

吕帆,2016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年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郭少军教授,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工学院学术十杰等荣誉。目前做为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双碳背景下,氢能在化工、电力、交通等多个领域迎来发展。我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围绕绿色电解制氢技术,通过发展低贵金属基、高效稳定的催化材料体系,构筑低内阻的一体化膜电极部件,开发新类型的阳极取代反应,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的氢电解制备。


【邱大平】

合作导师:侯仰龙

项目名称:钴基硫族化合物钠离子电池负极的自旋调控及储钠机理研究


邱大平,男,1994年生于湖北恩施,2021年6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7月获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资助于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侯仰龙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迄今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Smal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化工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称号。

博士期间工作主要围绕锂/钠/钾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高性能碳基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微结构组成调控和新型离子电池系统的开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全碳钠/钾离子混合电容器的正负极微观结构设计原则,开发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基于强氧化剂的生物质衍生碳孔结构调控新方法。博士后期间结合课题组研究重点,致力于将磁学测试方法与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结构及储能机理表征相结合,深入研究电极材料在电化学过程中的自旋调控机理。



【全柯丞】

合作导师:郑玉峰

项目名称:“磁响应”抗菌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全柯丞,男,1989年生于河北,2021年6月获格罗宁根大学(荷兰,ARWU 64)博士学位,导师Henk J. Busscher。2021年12月加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玉峰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工作,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及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mall, ACS Appl. Mater. Inter., J. Mater. Sci. Technol., Nanoscale, Chem. Commun.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一项。

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为磁性纳米粒子在治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中的应用,原创性地利用磁性材料的磁驱动性在生物被膜内部创建人工孔道,实现抗生素的治疗增效,进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抗菌工作的新兴领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博后期间致力于多功能磁性抗菌涂层的研发,用于预防和治疗植入材料细菌感染,并为新一代抗菌涂层的开发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