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书记、院长信箱

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首页 > 正文

博士毕业生代表赖根明发言 | 在智能时代,做一个“不智能”的人

发布者:  时间:2025-07-04 13:15:09  浏览:

2025年7月2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2022级博士生代表赖根明分享毕业感想。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22级博士生赖根明。

2020年,我带着对科研的憧憬走进南燕园。彼时,国家刚提出“双碳”目标,锂电池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如何构建高效智能工具,加速关键材料研发?成为我与导师反复探讨的问题。最终,我选择从开发锂负极的AI模型入手,探索智能方法解决材料研发瓶颈的新途径。这既是一次面向技术前沿的尝试,也是一名科研人回应时代需求的实践。

最初我信心满满,却很快被现实“教做人”。代码反复调试,模型一遍遍重跑,结果往往只是“又崩了”、“又炸了”。最沮丧的,是当我以为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满怀希望地改了再跑,第二天睁眼一看——模型还是不行。那种感觉就像刚看到一点光,转瞬间又被现实关上了门。而最开心的时候,是在一片混乱与困顿中,突然发现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那一丝“问题或许有解了”的希望,就像迷雾中透出的微光,能让人兴奋得彻夜难眠。后来,模型终于在多个体系中跑出了稳定精准的预测结果,并被实验团队和合作企业实际应用于理解与设计锂电池。从“算出来”到“用起来”,我真正体会到,科研不只是发表论文,更是回应现实需求、服务社会发展。而那种“想法变成现实”的喜悦,正是科研最动人的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被AI一些看似惊艳的预测迷惑,冷静下来才发现只是模型的“自娱自乐”。这也让我领悟到,在智能时代,恰恰需要我们保持一些“不智能”。如今,“AI+”似乎成了万能通行证,但越是如此,越要冷静。我曾将我的科研道路比作一场攀登,AI是一种新的登山工具,它改变了我们看世界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让我一直走下去的是独立思考的大脑与永不停止的脚步。

回首这五年,我的成长不止于几篇论文或几个模型,更在于一次次失败与重启中,学会了在平凡的日常里坚守初心,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坚定地走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并愿意为之持续努力。

在此,我想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郑家新老师,是郑老师在我迷茫、想放弃的时候给予我指引与鼓励,也让我明白,科研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感谢北大和材料学院,提供了自由探索、交叉融合的学术环境,让我能在AI与材料科学的交汇处找到自己的方向。感谢一路同行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的陪伴与支持,让这段旅程更加温暖有力。

最后,愿我们在这个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都能珍视并保留那份“不智能”——坚守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