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书记、院长信箱

新闻聚焦

新闻聚焦

首页 > 正文

教师代表潘豪发言 | 拥抱挑战,相信过程

发布者:  时间:2025-07-05 10:00:42  浏览:

2025年7月2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举行。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豪特聘研究员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亲友们:

大家好!

今天,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分享同学们毕业的喜悦,我倍感荣幸。作为新材料博士班的班主任,我见证了你们在实验室里的挑灯夜战,在“学术十杰”讲台上的才华绽放,在毕业答辩时的自信从容。在师长悉心指导、同窗相互支持下,你们在燕园的沃土中汲取知识、砥砺品格、不断成长。今天,你们终于要展翅高飞,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了!

我们身处一个技术迭代如电、AI重塑万象的时代,挑战和不确定性如影随形。作为习惯了优秀的北大人,大家可能都会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怎么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这里我想说,挑战躲不开,变化是常态。咱们能做的,就是打起精神,主动拥抱挑战;然后,脚踏实地,相信自己在奋斗中积累的能力和智慧。别怕啃“硬骨头”,它们都会成为你成长的养分,让你更强大,更有韧劲儿。

回望你们的学习与科研历程,正是这样与挑战共舞的旅程,对吧?科研就像是一场探险,没那么多现成的路标,也不能老是指望撞大运。它是在无数次Search与Research中,水滴石穿的过程。我们北大的老校长陈佳洱院士,毕生投入粒子加速器事业,他就是这种精神的典范。白手起家,他从五十年代起带领团队搭平台、建队伍,从仿制苏联的电子感应加速器做起,到研制射频超导加速器,再到坚持自主理论、打破国际质疑、建成世界首台激光质子加速器。陈院士说,“千万锤,成一器”,这是从实践中总结的真道理。正是这份永不言弃的韧劲,造就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国之重器,也为我们材料、化学、医学等研究提供了利器。我做博士研究时,就曾受益于这一大科学装置去解决材料研究难题。今天,我也特别想把这份“拥抱挑战,相信过程”的精神火炬,传递给我们的毕业学子们。

科研挑战磨砺个人心志,而像制造业这些与我们新工科紧密相连的领域,挑战同样是实打实、硬碰硬。比亚迪的发展就特别有说服力。二十多年前,它只是个不起眼的电池代工厂,却敢于去挑战传统汽车巨头。2006年,比亚迪就推出了第一款电动车F3e,因为充电设施配套滞后、性能也不及油车,没有在市场上激起浪花。但他们选择“相信过程”,沉下心来,十年又十年地打磨三电核心技术,整合创新链、产业链。当新能源的东风吹起,这份深耕终于换来了惊艳世界的爆发。我想这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啃最硬的骨头。那些最耀眼的成果,恰恰埋藏在看似普通、日复一日的扎实耕耘之中。

从个人淬炼到产业跃升,再到民族复兴,其内核一脉相承:拥抱挑战,深修内功,方能掌握主动。当我们看到国家在“卡脖子”技术上擘画蓝图、不断攻坚时,应当明白,这不仅是大国战略,也与我们个人事业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下这个“百年变局”的时代,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作为北大的骄子,未来之路,选择至关重要。当别人避重就轻、追寻捷径时,真正使我们脱颖而出的,是在时代需要时挺身而出、承担艰难挑战的勇气;是在外界喧嚣浮躁时,沉心静气、专注攻坚的执着。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场需要时间去积淀的过程。你为此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算数,都在为未来筑起基石。

亲爱的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你们带着燕园赋予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拥抱挑战的姿态出发、以相信过程的定力远行。祝你们披波斩浪,成长为时代的栋梁!

谢谢大家!毕业快乐!